發布時間:2020/04/02
丨
瀏覽人數:1356
葉廣芩在小說《狀元媒》中寫到,出宮的老宮女莫姜在走投無路的時候,用她的翡翠扁方典當,安頓了家庭。翡翠扁方是以前她當宮女時敬懿太妃賜給她的結婚禮物。《紅樓夢》中薛蟠就開著幾家典當行,有不少珠寶首飾的典當。清朝乾隆時的權臣和珅家里也經營著幾家典當行。可見,典當行業在古代中國很發達。但是,在現代的中國似乎并不是很繁榮,珠寶首飾的典當業務更是微乎其微。在澳門,賭場的周圍分布著眾多的典當行,如群星伴月般圍繞著賭場,可見業務的興旺,這些業務中,最多的是各種珠寶首飾的典當。中國內地珠寶的典當冷落,原因有多方面。作為半金融性質的典當業,解放以后受國家的嚴格控制,近二十年才開始逐漸放開發展。珠寶價格的復雜性,套現流通的不暢,同時典當行缺乏珠寶方面的人才,缺乏二次銷售渠道,珠寶方面的典當業務量不大等等,也是制約珠寶典當業發展的重要因素。

典當行缺乏珠寶人才,全國珠寶評估師才100多名
典當行需要有珠寶行家對典當的珠寶進行評估,這是最為關鍵的。我國的珠寶評估業務才開展了十幾年,全國有珠寶評估資質的評估師才100多名。珠寶評估專業是從美國引進學習的,作為剛興起的業務,從業人員少之又少,缺乏經驗的累積。典當行在接到珠寶質押品的時候,缺乏估價的技術和經驗,往往簡單地估算貴金屬材料的價格,而占珠寶價值主體的寶石、玉石,沒能給出合理的價格。為了保障自身利益降低風險起見,典當行通常對質押品給出很低的價格,這使許多典當者望而卻步。珠寶首飾除了材料價格,還有品牌溢價,歷史人文價值,這,典當行更加陌生。對國際品牌不熟悉,國內的珠寶品牌尚未很好地發展,對這些品牌首飾的溢價不清楚,也缺乏行業中對這些品牌溢價評估的經驗。中國的消費者沒有對珠寶首飾作跟蹤記錄的習慣,使歷史人文的脈絡不清,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歷史人文的軌跡,甚至貨品屬于哪個品牌也顯得模糊。市場上假貨,山寨貨屢見不鮮,這給典當行作貨品品牌、歷史人文的認證增加難度。避難就易,規避風險,典當行也就不做這方面價值的評估。珠寶價值得不到公正的評估,擋住了不少典當者之路。
國人不喜歡買二手珠寶
珠寶典當業務不活躍,也不能全怪典當行。典當行開展典當業務的動力來自于該業務所能創造的利潤。二手市場不發達,典當質押貨品銷售不暢,使典當行對開展珠寶質押業務的動力不足。這既與中國的珠寶消費文化有關,不喜歡購買二手珠寶,如同廣大的農村中,人們不愿意購買別人住過的二手房,無論如何也要自己建新房的消費文化一樣,“喜新厭舊”,也與典當行沒有很好開拓銷售渠道,拓展消費客戶有關。實際上國際最為著名的拍賣行佳士得、蘇富比就是在銷售二手舊書籍、家具、陶瓷、珠寶、古董,藝術品中發展起來的,古董珠寶、二手珠寶占據他們拍品的相當一部分,他們業務紅火的關鍵是擁有大量的消費客戶。
國外有消費二手珠寶的傳統,有專門的二手珠寶交易市場。例如,倫敦距離唐人街不遠的著名gray珠寶舊貨市場,就是很活躍的二手珠寶交易中心。許多著名公司重視古董珠寶及二手珠寶的再交易,為他們的舊貨珠寶建立評價體系,促進二手貨品交易的活躍。卡地亞、蒂芙尼、寶格麗、梵克·雅寶在上世紀七、八十年代設立典藏珠寶部門,辟出專款用于每年在全世界收購本品牌的著名珠寶。有專人跟蹤這些珠寶的下落,通過拍賣會、私人、各類機構回購他們的著名珠寶。這類珠寶多數是皇室、社會名流、名媛、明星定制的珠寶,或者某個時期有紀念意義、限量版、或新工藝的珠寶。把回購的這些珠寶到全世界最頂級的場所作巡回展覽,如到中國的故宮,四川成都的省博物館等作展覽。這些品牌此舉的目的無非是宣傳他們珠寶的瑰麗珍稀、高超的藝術、精湛的工藝,受皇室名流名媛的青睞。皇室名流名媛的青睞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廣告推廣作用。與皇室名流相關的珠寶展覽,實際上是這些人士為品牌作代言,為品牌宣傳。而拍賣會上的回購,從私人、機構手上高價的回購,彰示著他們的貨品能升值,有收藏價值。這其實是促進他們貨品二手市場的交易,有了交易就有了套現的功能,就能體現珠寶的價值。把珠寶與金錢緊密掛鉤,促使珠寶金融化,而具有金融功能的珠寶必定大大促進一手貨品市場的繁榮。例如,黃金、鉑金的金融功能突顯,其市場的交易活躍,交易量大。總之,對昨日的肯定就是對今天的肯定,明天的肯定,這些品牌的舉措就是要讓消費者深信這一點,相信他們貨品的價值,放心大膽地購買他們的珠寶,今天購買的行為是正確的。
珠寶的貨品價值普遍不高
中國的珠寶典當業不夠活躍還與珠寶的貨品價值普遍不高有關,畢竟中國的珠寶市場興起才幾十年的時間,對珠寶文化的認識遠遠不及具有幾百年歷史的西方那么深厚。珠寶貨品檔次低,價值低,高檔珠寶的收藏不多,有眼光、專業素質強的收藏家寥若辰星。當消費者把低檔的普通珠寶到典當行進行質押典當時,因檔次低而被典當行所拒收。許多時候典當者不滿意典當行開出的質押價,價格沒法達成協議。這部分原因是典當者當初珠寶的購入價過高,可能是從零售市場中購入,其購入價本身就虛高。
中國珠寶市場正處于發展的初期,貨品的檔次不高,而零售價卻溢價太高。例如,有一消費者在2000年前后在百貨商場中購買了幾十件紅藍寶石首飾,拿到典當行典當,他當時的購入價一枚戒指約20000元,就當時的市場而言,貨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約8000元。雖然經過了十幾年,按現在市場行情,這枚戒指的材料成本也不足20000元。典當行開出12000元的典當價,約目前市場批發價的六成。這個價格典當者不接受。經過十幾年,貨幣又貶值,現在的典當價還比購入價縮水這么多!從消費者的角度,要使貨品的典當價不致于縮水這么多,你購入的價格就不能“水份”太多,這就要考驗消費者的專業水準了。你可能以零售價購入,而典當行一定是以批發市場的折現價核算,這兩者之間是有差距的。只有你的專業水準提高,縮小這兩者的差距,典當業務才容易促成。
典當業務實質上是二手珠寶的交易,是珠寶的一種變現渠道。渠道的暢通,珠寶典當的活躍必定有助于促進一手貨市場的繁榮。這有賴于典當行業業務能力的提升,珠寶文化的深入,也有賴于珠寶消費者、收藏家專業水準的提高。隨著中國珠寶市場的發展及成熟,毫無疑問,珠寶的變現渠道將會越來越暢通,珠寶的典當業也隨之越來越繁榮。